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管理学院 > 理论学习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做客聊教育热点话题

作者:中国江苏网  来源:中国江苏网 时间:2010-04-02 浏览:

现在在北京搜狐聊天现场,今天中国江苏网和搜狐网站联合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先生。

 

  我最关注的还是教育投入问题

 

  您作为人大代表,又是江苏省的教育厅厅长,您的视角跟别人肯定不一样的,您最关注的是什么?

 

  王斌泰:我最关注的还是教育投入的问题,我觉得老百姓关心的是让教育办得好一点,让更多的孩子接触良好的教育,这样就必须改进办学条件,要有一个基本的条件保证老百姓的需求,这种需求就设计到一个教育投入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讲增加教育投入,现在不是说教育没有投入、不重视,从总量上看,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因为教育发展的速度太快,按原来的规模来讲好像我们的钱已经增加了很多,但是供给的速度超过了需求的速度,所以我们希望总量要增加。

 

  我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讲,教育投入的问题必须要明确一个策略,激励长效机制。必须要重视政府投入、各级政府承担的责任,我们讲政府要增加投入,是哪级政府增加投入呢,增加多少呢,必须要明确责任,明确一定的比例,这样就好搞一些。

 

  主持人:目前我看到一个数据,台湾在经济起步的时候教育投入是GDP12%到20%,而中国大陆现在占到大约3%,这个跟你理想的数据相差有多少?

 

  王斌泰:现在应该说至少要相差三分之一。你刚才讲10%,我看中国目前的情况还不足3%,财政范围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不足3%。

 

  实际我们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制定教育发展纲要的时候就提出来要达到10%,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还没有达到。10%实际上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一个平均水平,并不是很高的水平,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说能达到10%的话,可能有很多问题是容易解决的。

 

  所以从全国来讲各级政府都应该达到10%,但是这个10%是对国家而言的,并不是说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因为一个国家的统计是封闭的,对于一个省来说统计不是封闭的。比如我们江苏,一大部分要上交中央,列一个数字算法就不太科学。所以我们讲全国达到10%,具体要实行10%的话对下面是带动作用。

 

  主持人:其实对老百姓来说并不是很关心中央给多百分之几,他关心的是最终给我们减轻的负担是多少?我今天看到一个消息,昨天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说,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实行义务教育,他举个例子说,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都实行了义务教育,我们看报道苏州是不是马上要实行义务教育?请问我们义务教育可以享受到什么时候?

 

  王斌泰:现在国务院很重视,已经研究出了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从2006年开始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我们江苏中部地区,省政府也进行了研究,从今年秋季开始我们在农村也实行学杂费全免。

 

  主持人:其实是部分享受全免,比如南京这个地区还实行一费制,很多人反映,以前很多教育的辅导书是学校统一发的,现在都是让家长自己去买,家长就花很多精力,一本一本去买,而且可能买不起,这样没有减轻家里面的负担反而增添了麻烦。另外还有很多考试费、补考费,就很多人反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您作为领导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斌泰: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一费制是一个初始,学杂费全免一费制应该取消,不存在一费制的问题。但是学杂费减免以后,由学校统一去订书还是让学生自己去买呢,这还是存在一个费用问题。

 

  从减轻学生的负担来说,就不去买,这是家长的事情,不是学校的事情。但是现在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数的家长反映,你不做一个明确的规定,到底哪些教课材料是有用的,是应该让学生去买的,家长就跑到新华书店以后看到很多书,都想买,实际上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

 

  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实事求是的去处理,如果学校统一去买也不是说不能买,就是一个代办,帮助你去办,买多少书收多少钱,这是帮助你去买。比如说这本书10元钱,你收15元当然是不对了,这样就不会在经费上产生很多问题。

 

  另外,学校也可以采取办法,比如真正要买教科书、辅导材料的话,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两本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去选择,不要开出很多种来。家长看的时候觉得这本也不错那本也不错,就都买了,学生负担就重了。我们要减负,一方面要减负,一方面又加重了学习的负担,这是不协调的。

 

  主持人:其实南京这段时间有个困难班的问题,很多学校是2点半放学的,最多3点半,考虑很多家长不能及时接小孩,学校组织了一个困难班,就是让学生放学以后在这个班级里统一管理。最近出了一个文,要给学生减负,就把这个困难班的费用减掉了,学校说那我就不办了,学校就有意见,因为这样负担更重了。想交的钱不能交,不想交的拼命收,这个您怎么看?

 

  王斌泰:我觉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实际上办这个困难班也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很多的家长认为上班的时间不统一,下班比较迟,孩子没有人看管,希望有教师、有人员来看护孩子,这样对孩子也是负责任。放学以老师都回家了,学生在学校内如果没有人管可能会出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希望在这段时间哪怕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有益的,这是家长关心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好事。学校办这个困难班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有的学校本来就是困难班困难班,大家不论有没有困难都不回家了,干吗呢?就是搞补课等等的,增加学生负担,这也是没有多大必要的。应该让孩子轻松一点、自由一点,不要把功课压上去,这是不好的。

 

  有极少数的学校也考虑,为了办困难班会多收一点费用,实际上这个费用是很小的。

 

  主持人:一个班就3千多块钱。

 

  王斌泰:3千多块钱对一个学校、对一个老师来说意义也不是很大,因为必须要有人,哪怕就不是教师,其他的一些人员来看管,也给他一定的报酬。我认为对这个问题处理还得实事求是,做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具体范围得实事求是一点。我看对我们教育来说,一个不要增加学生负担,加班加点的上课,这个没有必要。第二,不要采取措施向学生多收费用,这也没必要,要真正帮助家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从这方面考虑,我认为大家就容易沟通。

 

 

我怎么看择校

 

  主持人:其实困难班的费用是很少的钱,对于家长尤其是学生不好的学生的家长,认为付出高昂的学习费用,有的可能要选到好的学校去,王厅长,择校有没有找你?

 

  王斌泰:我看择校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从我们教育部门来说,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尽可能的想方设法把每所学校都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的方向,我们可以向这方面去努力,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 

 

 

 

比如说聘好师资队伍,比如说在学校的各方面采取的措施等等,这些都是教育部门应该做的事。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家长怎么来看待这个事情,有的就看哪个学校比较好就一窝蜂的都去那个学校去,我看也没有必要。对多数学校来说我认为孩子的成长只要有益于他的发展都是好的。不一定都集中在一个名校就好,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大多数学校都干得挺不错的。

 

  主持人:比如像我家旁边的一个幼儿园,就是街道办的幼儿园,整个环境、师资力量就感觉不一样,我怎么放心把我的小孩交给他呢?

 

  王斌泰:对幼儿园还没有那么严格,现在讲择校相当一部分是小学、初中的人比较多,到高中以上有考试等等。我们强调的问题是,从教育部门、从国家一直到下面都强调,中小学要就近入学,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就近入学。就近入学,你家附近是不是好学校,有的学校不怎么样你住在这个地方不亏了吗,这样就引起了择校的问题。

 

  这就引起了很大的问题,在学校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处理问题的难度就大一点,因此很多人反映小升初为什么不考试,考试不是能说明问题嘛,肯定好的到好学校去,差的到差的学校去,这是一种处理的办法。但我们希望义务教育阶段大家都是平等的,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公正的接受这样的良好的教育,所以每个学校都应该办好。

 

  把每个学校都办好,对每个孩子都负责,这是我们的追求,但是目前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家长的择校问题我一直这样看,家长择校并不是坏事,说明家长很看中教育,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他希望孩子到比较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这是进步的,是好的。但是目前不具备把所有的学校都拿出来让家长去选,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想上好学校,好学校就那么多,就困难,就带来一个择校的问题。

 

  既然择校要有一个办法,让他怎么择呢?我们讲以后不怕择校,毕竟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怎么择校,凭什么?第一,凭成绩,第二,凭费用,第三,凭关系。我认为不好的就是凭关系,不应该把这个东西纳入到教育系统里来。

 

  在所有的费用当中要有一个合理性,适当交一点费用还是需要的,不然怎么去平衡呢。比如说你的孩子没有上名校去,他的孩子上名校去了,他交一定的钱对你心理上也是一个平衡,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上名校他上了名校了,他什么都没有出你肯定心理是不平衡的,所以这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我们也在不断的研究,在经营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复杂的问题。

 

  主持人:有一个叫TA的网友问,以前日本广岛的一个中学到我们学校访问,都带来一些自己保留的课本,他们学校规定,课本上是不允许乱写乱画的,因为还要留给以后的学弟学妹去用。中国其实按说比日本穷多了,但是我们的课本都是一次性消费,有没有可能将来我们也这样去做?

 

  王斌泰:以前也有一些同志提出来,可以讨论这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家长孩子不满足,如果我孩子用了几年的课本给你孩子用了,我心理就不平衡了。那用你的课本的人又不平衡了,说我为什么不能用新的呢。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这个方法就很难实施。

 

  中国不是说什么东西能节约就节约的程度,他是认为我虽然穷但是不是一本书都买不起。

 

  另外一个问题,学过的孩子也不愿意把书给你,他想留下来,以后什么时候还看。因为觉得我读过的书,过了十几年以后他很多以前的课本都还收藏着,他保留,他不想给别人,这是一种心理。所以这样的事情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可以讨论,也可以在某一个阶段搞一定的试点,试试看行不行,但是我感觉可能实施起来困难比较大,因为要做很多的思想工作。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来说是相当便宜的

 

  主持人:学生很快就要高考了,就是每次的大学开学之前教育部门都会一再发表讲话,保证一个小孩都不流失在外面,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段时间高校的收费也是很大的问题。 

 

 

 

最近看到报道,八成以上的受众对收费是不满的,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我们有一个调查,高校的平均收费每年最少是8千元,人农民人均收入每年才3千元,想问一下厅长,这8千元里面有多少利润空间?

 

  王斌泰:如果讲8千元有多少利润空间,我认为没有利润空间。大学很多老百姓不了解,培养一个大学生一般来说我们花费很大,我们每年运行的情况来看,因为各种学科花的成本不一样,但是总体的平衡来说,比如说一个本科院校培养一个本科学生,平均一年至少要花一万元的成本。为什么呢?教师的工资、学校的仪器设备,很多都需要费用,整个消耗都在里头了,费用是很高的。

 

  像这么一个费用我认为国家要通过一个权威的部门要向社会公布,要更多的人了解培养一个学生要花费多少费用。

 

  第二个概念,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相当相当便宜的,我们不敢说是最便宜的但是是相当相当便宜的。

 

  主持人:我看过一个资料,德国每年的学费不准超过8千元。

 

  王斌泰:德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免费的,是国家拿出钱承担这个费用。我们过去在改革开放之前上大学不要钱,是国家负担的,是倒置过来,上小学、初中是交费的,上大学是不交费的。现在政府做一个调整,把义务教育基础由政府来负责,政府要负全责,就是全部由来负责义务教育阶段。而高中阶段的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再加上社会的一部分投入。高等教育投入多元化,让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大家都来投入,共同来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这么一个概念。

 

  因此我们国家以后的政策应该是这样的,义务教育基本上是政府,非义务教育政府负责一部分、社会承担一部分,社会承担一部分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家长也承担。

 

  实际上我们要分析,现在我们很多人做这个文章的话,拿一个比较困难的农民来比较,我认为这个不对,不能做这样的比较,这种比较是不科学的。

 

  怎么说贵不贵呢?中国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层面的问题,中国现在人群当中分的话,富裕的人、小康生活的人、比较贫穷的人。我们教育的政策怎么去看呢?按最低的去设定吗,无疑政府要承担大部分投入,政府也承担不了。按高标准的来收吗,对于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以他们来说也不可能。所以我想应该把社会标准确定在一个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这么一个程度上,对于有钱的人他自己可以再做一些选择,也应该去收费。

 

  比如有的家里很有钱,他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一送去一年几十万。为什么在中国上学即使交了几万元也认为不应该呢,我认为应该,他有钱就应该付出,政府负担不了他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孩子的教育费用他承担一部分。但是对于贫困的人他负担不起怎么办,我们补助他,本来应该收的费用免掉。

 

  现在说几千元上学了,还说一个农民多少年收入才能承担这么多。拿我们江苏为例,在城里买房子,一平方米的房子就七八千,一个孩子上学一年就是一个平方米房子的价格,你让孩子上学四年少买四平方米的房子呢,还是让孩子读书呢?为什么你不说房子买的贵呢?

 

  主持人:有一个叫四六级的网友,他关心四六级的问题,他说很多高校跟四六级挂钩,四六级是现在考研英语必须要过的东西,事实上很多学生进大学以后不是把精力花到专业上提高,而是很多精力花到英语方面,包括英语和政治,将来其实对他个人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中国出国的人并不是太多,请问厅长目前全民学英语这个东西是不是很合理?

 

  王斌泰:英语是一种工具,学校掌握了这门英语从未来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来说都应该掌握这样的语言,为什么?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毫无疑问重要的是用语言和外国人交流。比如上网,你学的英语可能上网方便得多,你什么都不懂可能困难一点。如果你懂外国语言了,你可能有一个窗口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这是一个工具,语言是一个工具。

 

  现在我们认为学生未来要适应现代化需要,要跟国际接轨,在国际大环境下应该多掌握几门英语,这个是基本的要求。因此我们学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现在城里的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外语,农村的小学是三年级开始学外语,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强。现在应该大力加强这个问题。因此我认为这个还是要强制性的去学。

 

  主持人:学了以后没有什么用处啊,很多人看外文原版书的很少。

 

  王斌泰:以前的少以后可能越来越多,储备越来越多,需要这方面。但是也学了这个工具了,这个工具对每个人来说并不是都用的那么充分,但是以后发展的趋势是要加强这方面。因为用户是越来越广泛,应该看到这个发展的趋势,如果说现在不学到了比如说四十岁、五十岁以后再学就已经没有办法学了,所以我们现在对孩子至少准备的要充分。

 

 

扩招会不会造成生源的素质下降

 

  主持人:有位网友说,他是一位学生的家长,今年可能有很多人参加高考,报名多了计划反而少了,前几天听说70%的高考录取率能不能兑现?

 

  王斌泰:我说的这个承诺不是没有依据的,实际上我们今年的考场比去年增加两万多人,但是我们录取人数同时在增加,这是比较好的情况。 

 

 

 

我为什么说70%能够实现呢?这个计划是江苏省三所校的计划,加上外边的计划不就上去了嘛。去年也有很多外省的人到我们江苏省里读书,但是比较少,所以这点我们还是努力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

 

  主持人:很多网友也提问,目前扩招扩得很好,教育部很高兴,有一个数据,目前大学师生的比例是125,国外才是114,但是会不会造成因为扩招以后师资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会出现很多滥竽充数的教师队伍。过渡的放开门槛,会不会造成生源的素质下降?

 

  王斌泰:因为对师生比例没有统一规定,师生比例多少就是合理。118120基本上是国际商平均比较通用的情况,教育部给各个学校的规定多少比例为合理,因为各个学校不一样。不一样是什么呢?比如说一流大学,相当一部分人不是做教学是要做科研,有一部分是教育型的,科研的不多,基本上就是教育的,这样比例就相对高一点。单位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个限制,比如说不能超过百分之多少,我们各个学校都知道的。在这个范围之内都是合理的,超过这个超得很多了马上要进行调整。我们也采取措施,比如说你要招一千人?,没有这么多教师你就只能招800人,这样就他把师生调到合理的范围内。

 

  现在因为我们规模扩大,相当一部分上大班课的人多一点,小班课的少一点,以后调到一定程度上小班课多一点,大班课少一点。

 

  学生素质的反映不是对教育质量直接的反映,直接反映还是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如何。

 

  主持人:我看到一个数据,今年好像专科生的就业率反而比本科生的就业率高,这是不是很奇怪的现象?

 

  王斌泰:也不奇怪,过去本科就业率很高,专科相对比较低,这与企业用人的走向有很大关系。过去学历越高越好。现在很务实,这个工作不是研究生干的,我招了研究生也不一定干得来,还不如找一个操作性强的人。我们现在有高职阅读,实用型比较强、操作性比较强,他到了企业马上就可以工作,这样相对来说就业就比较方便。

 

  因此现在看来就我们江苏来说本科和专科差不多,我们2005年就业率最高的当年就业率达到95.7%,当时我们设定的目标是90%,但是去年达到95.7%。这是多方面因素,一个是江苏经济发展需要人,容易就业。再一个,学生心态也做了调整,就是选择一定要找大城市的、找待遇比较高的,这样也不一定行,先就业以后再做调整,这样相对来说和企业对接也比较好。

 

  还有,我们各个学校做了很多工作,帮助学生扩大就业的渠道做了很多工作,所以就业率比较高。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问,看2004年南京高考整个高考率反而不如苏北的一些,目前为止有很多孩子都把家长送到一些郊县去接受教育,因为虽然在南京培养素质高,但是素质高不加分,最近还出现奥赛本来加分现在取消了,现在说不如我把小孩子踏踏实实送到农村安心读书,将来考个好学校,您怎么看?

 

  王斌泰: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不是说奥数高就是素质高。有的人奥数高可能是好事,但是往往有的搞偏了,就重视这块了,真正打好基础的不搞,这对学生成长没有好处,这是错误的导向。要针对这种错误的导向做一些纠正,采取一些纠正的措施。

 

  整个素质教育我认为做的终究还是好的,大家都在做,大家还是想加强素质教育。

 

  主持人:但是家长更关心分数考得怎么样。

 

  王斌泰:当然我们将来在考试的范围上还可以做很多的调整,现在也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但是你刚才提出一个问题,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苏北一些地方去读书,这个现象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多年前就有了,但是根据我的观察成功的不多。认为把孩子送到苏北去学就能学好,我认为不一定,没有家长管,孩子在那边有的自控能力强可能好一点,有的自控能力差就放松了,反而学习不行。多种因素的,还有一个孩子家长可能生病了有父母关心,到了那个环境很多孩子都不熟悉对心态调整可能就不一定好,不一定说把孩子送到苏北就好,到外边去的成功率不高。

 

  主持人:可能更多的是跟风走的东西。有位网友在问,以前在80年代有一段时间重视知识分子,一些政府官员里面有很多很高学历的,目前到现在十年、二十年下来了好多政府部门基本上都是硕士、都是博士了,而且这个硕士、博士来的特别容易。我们当初学一个研究生要花那么多精力,而现在的官员要想上学很容易,又能做官、又能上学,门槛也很低,只要你交钱就过得去,而且很多都是报考,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王斌泰:我们很多人,包括政府机关都看文凭,也有人给我看过这样的文章,到了3千美元以后对文凭的重视程度逐步在下降,重视什么呢?重视人的实际水平。

 

  很多发展中国家,不是看你拿什么文凭,是看你能力怎么样。像在新西兰这样小的国家,他也不是重视文凭,他就是你来就能做什么吧,你有什么真本事,越来越重视能力。这是一个社会现象,我认为以后不会长远的都重视文凭。

 

  现在是没有其他办法衡量,是不是读书多就能力强呢?并不是这样的,以后要慢慢做调整。读书坏吗?不是,读书是好事,现在看来读书多肯定是好的,而读书多掌握知识的总量总比读书少的人要掌握的多。掌握知识多可能能力比较强一点,看问题可能比较深一点,往往用这种方法去衡量。

 

  以后比较科学的话就是文凭加能力来考虑这个人。所以我觉得以后在人事制度上都要做相应的调整,这位网友提出来的是机关干部,这种现象也有。比如机关干部去学习了,这是好事也不是坏事,他自己愿意去学,但是不要是为了获得文凭去学,我觉得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就是为了拿这个文凭,我觉得没有多大必要。

 

  主持人:有位网友说,是不是七八月份的时候您的手下会特别繁忙,因为不断有人打电话给他们让他们去帮忙,现在虽然是电脑划档了,但是很多学校又产生了自主招生,这样的自主招生是不是会让更多人产生发财的机会?

 

  王斌泰:应该不会,自主招生并不是说会怎么样。自主招生设定一定的原则、一定的规则,这不是哪个人,要经过审查,有些要向社会公布,所以不是哪个人,也不可能用这个搞腐败。

 

  我们在这方面的要求上是一年比一严、一年比一年更高,这方面我不敢说100%,但是大规模的去搞腐败的倾向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提倡“阳光”,招生也要阳光,要让大家看得见。所以我们承诺不在政策之外录取一人,就是为了让大家按政策办。既然设定了这个政策向社会公布就要执行,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按规则办就会走上轨道。

 

  主持人:有个叫KJ的网友,据他了解江苏省90%的学校还在违反规定的补课,这个有办法制止吗?

 

  王斌泰:我没有做这个统计,我们有规定是不准违反规定补课,但是高三有的学生有困难星期天可以补课。不能笼统讲,有的学生就没有休息时间,全部用于补课,这个是不行的,我们做了一些限制。比如说作息的时间、上课的时间,做了限制,但是执行过程中有一个慢慢的转变的过程,并不是说发了一个文件、开了一次会、讲了一次话就能解决问题,确实有很多地方一下子不能做到位,所以我们要争取向那个方向去努力。

 

  主持人:但是也是切实情况,没法完全根除的。

 

  有网友在提问,对很多城市的平民来说基本上是贫困的,读书基本上是他摆脱贫困走向社会中层或者高层的一个手段,但是基本上现在城市的学校大门对他关闭了,即使给他敞开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他也注意到目前政府已经逐步的改善,但是认为目前步子还不是很快,很多农民工就把小孩送到家乡去让爷爷奶奶去带,对江苏省一些比较开放的城市会不会有走得比较前一点的手段?

 

  王斌泰: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江苏这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去年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省里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和我们的一个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我们对民工的子女上没有上学、上了什么样的学校、去什么地上学做了全面的调查,这个调查结果比我们统计的要好。我们去年全省在江苏这些包括从苏北到苏南这些民工子弟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98%以上都进了学校读书,而且75%是在公开学校的读书,少数是在民工子女学校里读书。

 

  为什么存在在民工子弟学校读书呢?他觉得他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在一起步适应,他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学校里去读书,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但是我们要求对于城市来说各个学校的大门要向这些民工子女开放,要充分的创造条件吸收这些学生。

 

  主持人:但是我们注意到很多城市的家长是很排斥农民工的子女到他的子女学校上学的。

 

  王斌泰:有多种困难,现在我们江苏民工子女读书也是接近50万人,去年40几万人,这是很大的群体。我们在研究,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说有政策让民工子女到城市里读书,如果说在我们本身控制还可以,比如安徽、河南很多外籍的民工把孩子带过来,比如有的老头、老太太岁数很大了,就把孙子带来读书了,带来还不是一个,是两个、三个。带过来以后他在这里读书,基本上我们都是按照要求一样的收费,不是高收费,这样收费低教育质量又好,为什么不把孩子送过来啊,如果大家都过来对我们江苏的教育负担就太重了。

 

  比如本来我这个地方的孩子上学都有困难,别的地方的孩子来怎么办。所以有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时间过得很快,最后一个问题。您作为一个人大代表,两会期间你对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议案?

 

  王斌泰:我考虑了一个议案,当前的情况跟学校的发展包括我们前面所讲的问题,我觉得现在要从法律制度上来解决问题,我的议案就是要加快制定教育投入法的制定,这个必须明确国家对教育投入的责任,必须明确各个机关教育投入的比例,要保证我们教育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投入。

 

  每年大家都喊教育部门投的不够,每年都在讲,这个不是办法,要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依法治理,要法律来规定,我觉得这个比较好,所以我提出的议案就是教育投入法的问题。

 

  网友:前两天教育部提出反对教育产业化,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斌泰:教育不能是一个产业。教育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你说把它产业化,一旦提到产业化很多人就把它推到一个企业,就认为它是一个企业,企业去运作,企业去运作就要赚取利润了,干教育都是这样的,干教育不能考虑赚钱,是社会事业,是公益的社会事业,是为社会做基础的。

 

  所以我觉得教育部提出来,就大面积从整体上讲,可能不是产业化更有益于产业的发展,有的走向利润就很难收回来了。

 

  但是教育不是说一定不能搞产业,教育也可以搞产业,比如说我们的高等教育有一部分也是产业,笼统讲教育就是产业化。比如义务教育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你说你还搞产业怎么搞呢,所以有这个问题。

 

  主持人:时间差不多了,感谢王厅长做客搜狐网,谢谢王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