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管理学院

教授访谈录·李连华|潜心学术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管理学院  来源:管理学院 时间:2022-05-23 浏览:

管理学院扎根温州创业沃土,以打造国内高水平的管理学院为目标,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教师坚持立德树人,致力培育拥有温商特质的新生代企业家。现推出《教授访谈录》系列报道,以展示我院名师风范。

image.png

Q:李教授,您好!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基本情况吗?

A:我本科、硕士和博士都是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是浙江省二级教授,合作博士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东北财经大学“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财经论丛》《审计与经济研究》等多家刊物匿名审稿人;之前还曾兼任中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第一届、第三届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理事,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2013-2016年)、会计学院院长(2016-2019年),以及财务管理专业负责人等学术与行政职务。近些年,主要讲授《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科研上主要研究内部控制问题,已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出版十余部专著与教材,主持及参与完成了十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和企业委托研究课题等在内的各级课题。

 

Q:刚刚您提到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完成十余项课题,那么,您在科研方面有那些心得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A: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前者侧重于人才培养,后者侧重于学术研究和地方服务。这两者其实是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作为老师,首先要把三尺讲堂站好,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基本使命。但是,同时也应该注重科研,并尽可能把科研与教学相互打通,以科研促教学。对于如何做科研,我有两点比较深的体会:一是要找到一个明确且具有较大潜力的研究领域,以此领域为核心实施持续性、跟踪性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自己学术积累,建立起相对的研究优势。做学术研究,最忌讳的是东打一枪西打一炮式的游击战。这样的研究,或许有研究的宽度,但是却很难有研究积累及学术研究的厚度、高度和深度,也不会有自己的研究优势。到头来,最多是一个杂家,但是很难称得上是一个专家。二是要学会利用碎片化的研究时间。现在教师都比较忙,平时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青年教师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生活等,时间被分割成一段一段的。因此,很难集中时间去做研究。但是,科研工作的特点却恰恰是集中时间进行攻关性研究,其效率是最高的。这就是一对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集成起来。我的做法是,利用零碎时间去进行文献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到文献和数据基本饱和之后,再利用周末集中时间进行论文的主题构思和逻辑梳理。所以,做科研经常是要牺牲周末休息时间的。

image.png

Q:有着如此丰富经验的您为什么选择温州商学院呢?

A:到温州商学院来工作,应该说是一种缘分吧。去年从浙江财经大学退休之后,我先是应邀到广州一个学校工作了几个月,后来感觉离家太远,颇有不便,就想回到浙江省内的高校来。之前在杭州工作的时候就知道温州商学院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投了个人简历后,学校人力资源部部长张晓梅教授非常热情,亲自打电话给我,于是我就果断辞掉了广东的学校,来到了我们温州商学院。

Q:感谢您对温州商学院的肯定。那您对我校具体有怎样的印象呢?

A:我来到温州商学院的时间不长。但总体感觉,这是一个特色鲜明、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学校。在特色方面,我觉得以下四个方面非常突出:一是学科特色。我们学校是以商科为主,注重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的发展及商业人才的培养。这在我国目前很多学校追求综合性、多学科发展的背景下是非常鲜明的,也是难能可贵的。二是地域特色。我们学校地处浙南闽北赣东三省交汇的广大区域,辐射范围广,这种跨区域的地理优势将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文化特色。我们学校秉承温商“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同时兼容永嘉学派中“经世致用”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思想和我们学校的学科特色是相互一致的。因为商科的最大特色就是应用性强,可以说它就是一个经世致用的学科。四是国际化特色。我们学校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每年有大量学生到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就业。现在温州商人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事业,他们也非常需要这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商业人才。

image.png

Q:您提到了我们学校文化特色是敢为人先的温商创业精神。那么您对我校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怎样的看法呢?

A:高校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地方性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是与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但是这里需要注意对“应用型”人才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不能把“应用型”简化或退化成一种动手能力或实操能力,因为本科高校培养的不是搬运工。我们说的“应用能力”是指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首先是要有知识,其次才是知识的应用。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时,首要之务是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明白专业中的学理、工作中的事理。当然,操作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一定要会使用会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在创业精神培养上,我们学院已经做得比较好,比如开设的《温商精神导论》《创业基础》《V创》等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能力。

 

Q:那您来到温商,有没有一些温馨的事情与我们一起分享呢?

A:温馨的事情,就是来了之后感觉很亲切。咱们学校各个部门的服务非常到位。我刚来报到的时候,有老师亲自到校门口来接我,这让我印象很深,感到非常温馨。开始教学之后,和学生接触下来,我觉得咱们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尤其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提出问题,踊跃发表看法,非常配合教学活动。这一点让我非常满意,也增强了我教学工作的信心。

image.png

Q:刚刚您说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让您很有成就感,您的课堂也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请问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A:首先,我们管理学院所有老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这是我听课几次之后的总体感觉。教学,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的展示和传授的过程,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些教学风格之间是互补的。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式的教学,有一点是共同点,就是必须使课堂教学具有知识含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金课”。所谓的“金课”,就是“含金量”或“知识含量”比较高的课。这样的课程,我觉得需要具备如下特征:一是理论和实际之间要融合。商科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理论和实际之间脱节比较大。理论知识是对实践活动进行抽象、简化之后,依靠一些假设、模型所形成的概念框架和逻辑体系,其与复杂多样的管理实践很难直接对应起来,再加上一些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这种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因此,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理论上的原理,也应该告诉学生实践中的做法,避免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再去屡次试错。因为这种试错的过程,既会增加学生的成长成本,也会对学校声誉造成伤害。在我的课堂上,我通常会以内容补充的形式把管理实践中经常犯的错误,或者理论与实际不一致的地方告诉给学生。

二是课程和课程之间要融合。知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这些知识在大学里面是在不同的课程与不同的学期开设和讲授的。这样就事实上割裂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学生的知识容易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把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知识点相互打通,增加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比如,我在讲授《内部控制》时,会把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或者管理控制中可能用到的《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审计学》的知识告诉他们,我不做延伸,但是会告诉他们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点,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才是系统、全面的,也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三是课程和科研之间要融合。我们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会去做科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了解自己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因为作为一个科班毕业的学生,知晓自己专业的最新知识也是必要的,况且这些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所以,我在上课时会把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学术新观点、新趋势告诉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学科专业领域最新的观点和政策。

四是传统讲授与现代技术之间要融合。这种融合是要吸收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的多元化、生动化。比如,利用生动的PPT、视频等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和具有美感,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使得问卷调查、随堂测试、师生互动更加便捷等。

总之,如果一个课堂能够实现上述四个融合,我觉得就是一个高质量的课堂。这种课堂在学习效率和获取知识的渠道上都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Q:那么接下来您打算如何在学院里面开展自己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呢?

A:主要有两点打算:一是搞好自己的教学,在培养学生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坦率的讲,我之前在教学上投入的很不够,科研和行政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精力。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在教学上,把自己的心得和科研成果带到课堂上,不断地去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利用闲余时间,做一些感兴趣的科研。学术研究不能丢掉。对于我来说,离开学术研究的单纯教学生活,不是我所需要的。做学术研究,是我保持对学科兴趣和工作兴趣的基础,我会在这方面继续努力,争取有新的收获和成就。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