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作者:陈琼 来源:会计学院党员之家 时间:2017-12-15 浏览:
80年前的那血雨腥风,成为整个南京城,整个中国,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痕。
1937年12月13日 日军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在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王中将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中将等人的怂恿指挥下,日军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持续六周之久。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杀、焚烧、活埋以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同时,南京市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烧毁,几乎所有的商店被抢劫一空。日军进入南京市后的一个月中,发生约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连不到10岁的幼女和六七十岁的老妇都难以幸免。很多妇女被奸淫后又遭屠杀、毁尸,惨不忍睹。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一起滔天罪行。如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不足百人。而就在12月10日,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老人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管光镜生于1917年4月,1937年亲眼目睹日军飞机来袭轰炸,他躲在溧水东河沿边大石头底下才侥幸生还。南京沦陷后,他还多次目击日军在南京郊区屠杀当地无辜百姓。在老人90岁那年,他曾进入纪念馆展厅参观、悼念遇难同胞。时光流逝,还有多少亲历者能够证实那段悲惨历史,还有多少人在为铭记那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而奔走。
她曾是其中一个。她叫张纯如。一位华裔美国人。她撰写的《南京大屠杀》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在这本书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浩劫知之甚少。他们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知道被纳粹屠杀的百万犹太人、波兰人、苏联人、吉普赛人、德国人,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怎样的暴行。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中,有这样的片段:在他的前面两排俘虏中,有一位孕妇开始为自己的生命抗争,她拼命的抓打那个试图将她拖出去强奸的士兵,拼命反抗。没有人过去帮她,最后,那个士兵将她杀死并用刺刀剖开了她的肚子,不仅扯出了她的肠子,甚至将蠕动的胎儿也挑了出来。这一幕在书中不是孤例。
张纯如在写《南京大屠杀》时,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很难想象,她做了多少努力,才有力量支撑自己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每天与南京大屠杀那段残忍血腥的历史为伴。她要把那些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等等酷刑,一字一句的写出来。成书后,她又遭遇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后来她患上忧郁症。2004年,她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时年36岁。
要说南京大屠杀和她有什么关系。南京大屠杀本于她,没有半分关系。
在接触到南京大屠杀之前,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她从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硕士学位。她完全可以走任何一条别的路,去实现人们羡慕的“美国梦”。但是,张纯如选择研究这样一段历史,并且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呈现给世人,甚至为此而献出年轻的生命。
她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段历史,她让更多人看到了日军曾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种种罪行。这些白纸黑字,是她曾经为南京大屠杀奔走的证明。南京大屠杀于她,是一种生命的连接。与她自己生命的连接,是与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故去的人们的连接,也是与在和平年代下生活的我们的连接。
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经过辩论和投票,通过了华裔省议员黄素梅提出的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这是西方国家中首个省议会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动议的地区。 12月9日下午,加拿大多伦多地区上千名华侨华人在万锦市会议中心举行追思会,悼念80年前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12月13日上午10时,中国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国家公祭仪式。
值得关注的是,公祭日当天,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将同步举行悼念活动,并举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截至目前已有179个社团响应,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是的,他们,都在为历史而奔走,为正义而奔走,为和平而奔走。
南京大屠杀和你有什么关系?和我有什么关系?和我们有什么关系?长存的是历史,更是和平与正义,是血液里流动的对同胞的爱,对家国的爱!
